SeeDAO | 什么是 DAO 中的领导力

本周一市政厅通过了公共项目新手村三期的计划中,有一个 DAO项目Leader培训&教练的筹备计划。(https://seedao.notion.site/S3-cf674603e01844dd9680bbfda7183ac2) Ricky这两三天也在思考什么是 DAO 中的领导力,或是更广泛来说,领导力的一些概念,经过 DAO 的滤镜之后会变成什么? 于是Ricky从一些常见的领导力发展模型出发,然后结合他过去一年来在 SeeDAO 的感受,和对海外治理实践的观察,产出本文。

1.蜜月效应

我最想谈的第一个领导力概念就是蜜月效应。蜜月效应的意思是,当一个人成为领导者(我们姑且称作项目的负责人,或提案的牵头人),通常我们认为在新的机制、权力与资源下他更能施展开来,但结果往往会回到老路,用自己或组织习惯的方式推进,导致创新不可持续。

某种程度你可以将 DAO 的提案机制视作一种新的协调机制,但是这种新的协调机制是否真的能让项目推进是不一定的,例如一个项目在社区 vibe 很好,大家都觉得要做!要做!要做!然后有一个人就跳出来牵头,但他牵头之后可能就回到他习惯的做事方式上,当初那股 vibe 起来之后,很多人都愿意协助项目前进,但是这并不是我们常见推进项目的方式,结果 vibe 就断了。

2.肯定式探询

肯定式探询 (Appreciative Inquiry,简称 AI) 是一种领导力理论中推荐的领导者对话方式,AI 认为要给组织带来长期有效的改变,核心是两个原则:积极牵动 (Postive affect) 与社会绑定 (Social bonding),当一个领导者在说话的实后,他的对话不应该是像一个管理者在进行项目管理、分派工作督促进度,而是要透过一些对话让大家有一种 "被牵动" 的积极感,以及对话中能让彼此都能感受到绑定(我现在负责的人事物,会怎么牵连到更多人)感觉到有价值。

AI 有一些话术可以练习,去调动整个团队的能量,不过在 DAO 中,这个操作会被减弱不少,我们需要处理的是异步沟通、异步协作,同时社区内大家又随时可以退出网络,是一个松散的网络,在这样的网络中要做到 AI,我认为也是一个值得沉淀出 SOP 的讨论方向。

3.权变理论(或叫作两面思考)

近代领导力研究发现一个关键,领导者通常是双面的,他有时后民主,但也会读断;他有时后很平静,有时后情绪化,也就是领导力并不是落实在一个领导者独一不变的标签上面(例如:理想主义者),而是落实在领导者在遇到什么情境怎么处理,你也可以换个角度想,通常领导者比较没有原则,他的原则就是适应任何情况。

我认为这已经逐渐在 SeeDAO 发展起来,基本上你会发现社区的核心成员特性都特别强,尤其在 Web3 语境或 DAO 语境下,坚持一个信仰或原则变成十分重要,但你就会发现这样的人他不会是组织内真正的协调人,通常都是他的周围成员去把事情 "搞定",因为搞定就需要权变理论,两面思考。

假设是如此,很有原则和理想的人提案去牵头做事情,很有可能遇到他在社区找到的成员是不响应他的理念的,那这时候这个牵头人是否有能力放下自己的原则,更多以当下项目推进的情况去找出一个方案,就变得很重要。我们讨厌公司,但公司的确在某种程度上他让权变理论(或是领导力)更容易去落实,当然,不一定每个人都这样去发展自己的领导力。

4.领导归因理论

也是一个近代领导力研究成果,所谓的领导归因理论,也就是当领导者通常会把成功归因于自己(或归因于团队成员),但是失败归因于外在环境与条件(也可能是归因于团队成员)。这基本上在科层制的组织体系中,这种情况是组织普遍接受的结果,所以科层制的组织对于领导力的要求不高。

反过来说,在非科层制的组织中,领导归因偏差就经常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组织中的山头对立、组织内的竞争导致的办公室政治问题(因为没有人想成为背锅侠),在这样的组织中最终都会有某种程度的对抗均衡(例如领导就是利润来源,有领导才有资源,大家只能接受领导归因偏差;由于领导要和其他领导竞争资源,因此我们要帮助领导对抗其他部门,当背锅侠是为了团队,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某种程度来说,这是我个人目前对于 SeeDAO 最直接的预期。这个领导归因偏差基本上也体现在很多 DAO 里面,无论是在互评、提案结项等,都有偏高或偏体谅的问题。牵头人如果做不好,会写出很多外部环境与条件的原因,基本上大家也只能体谅,社区已经没几个愿意跳出来牵头的人了,我还应该这样去说教吗?... 这样的情况。

5.相对主义陷阱

相对主义是一种哲学概念,相对主义者通常会认为事物是相对的,无论是评价的尺度、思考的维度上面。通常相对主义谈的领域是道德和文化层面,但这边我谈的是更广泛的相对主义,例如一个领导者对于团队内部产生的意见和观点,以及领导者在应对外部环境时后的逻辑。相对主义者可能认为,在一个组织中价值观、理念和愿景是相对的,例如整个组织的价值观是:诚信,但是做为销售部门,透过一些不诚信的做法去达成目标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我这个部门和其他部门做事的方式和习惯是不同的。

通常由于团队中分工明确,所以领导者通常会尊重团队每个岗位的成员他根据自己在岗位上的价值观做事,只要他能达到目标。结果这会更加加剧团队内的价值观分裂,例如领导者鼓励团队内的技术小伙伴尽可能的在技术上考虑完美情况,他也确实交付了,然后鼓励销售小伙伴不择手段也要把案子抢下来,他也确实交付了,这会导致团队综效会大幅提升,但是领导者也会落入相对主义的陷阱之中。

这在 DAO 中我认为是一个大问题,你怎么在协议或 DAO 组织的愿景上让大家都能靠拢?如果过于执着去中心化、松散的组织、网络的发展,结果就是每个小圈圈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如果这时候 DAO 还错以为这是 "多元化呀!" 反而会造成组织的不和、分裂,相对主义陷阱怎么在 DAO 中解决?

6.领导力生命周期理论

在传统的组织研究中认为,领导力是存在生命周期的,通常来说会存在 5 个过渡阶段:卓越绩效者、管理者、领导者、文化定义者、遗迹创造者。当你在一个组织中进行贡献,而你的贡献始终处于一个卓越表现的状况时,你在团队中就会成为标干,很多人会听你的建议行事,你渐渐展现自己的领导力。

接着你如果成为管理者,就需要应对的是较为明确的一些团队协调工作,在这个阶段会对于你个人领导例进行一个提升,可能有 5-25% 的职责范围存在不确定性,你得发挥自己的领导力去带领团队克服困难。随着做的越来越好,你可能会需要处理更长远尺度的问题,此类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有大量的不确定性,这时候你就正式成为了领导者,50-80% 的工作都是不确定的。

随着你克服的大量不确定性的问题,你慢慢沉淀出一个核心准则,这套核心准则是 "道" 而非 "术",你知道要让整个组织能应对长远未来的所有挑战,整个组织需要一起同意一些基础准则,这时候你就成为文化定义者。随着你定义出的这些文化,渐渐带领组织后续打赢胜仗的关键,其他人回忆你时,就会把你视作一个 "遗迹创造者"。

然而随着近代的研究,这样的领导力过渡阶段慢慢瓦解,由于商业周期越来越快,反而是这 5 个阶段慢慢有分工的味道,有些人一上来就是领导者,有些人一上来就是卓越绩效者,有些人一上来就是特别适合做文化定义者,这样的情况我们若还要让所有人慢慢爬贡献体系,是否会太慢呢?是否 DAO 可以允许空降的 "领导者", "文化定义者" 呢...

7.资深度与获得的反馈真实度成反比

在整个历史组织发展变革中,有一像铁律几乎难以对抗,就是随着你在组织成为越加资深与核心的成员,你越难获得真实的反馈。例如常见的皇帝周围都是奸臣呀,老板都不懂基层的辛苦呀.... 诸如此类。在 DAO 与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当下,我们是否有办法克服这样的问题呢?这种问题之所以会成反比,通常都不是浅显的原因。

后面我应该也会谈一个模糊信息理论,也是一个很有名的领导力理论,简言之,我们希望老板听到的真实信息,绝对不是什么造假的数据,通常你希望老板了解到的关键信息,是一些难以量化明文说明的信息,例如一个提案的牵头人,他希望拿多少资源做多少事,反而让团队绑手绑脚,在很紧张的资源下做事,结果和社区说他基本上帮社区省很多资源,像这样的真实信息,在 DAO 或区块链技术下有办法解决吗?资深的社区成员有足够的敏感性,能从项目的推进与反馈中感知到吗?这都值得研究。

8.群体关系理论

在近代领导学研究中,有一个叫做群体关系理论,也就是说领导者在群体中能被大家视作是具有领导力,是在于它有三个能力:权威、真诚本色 (Authenticity)、适应力,我觉得有必要在 DAO 内去谈这三个能力会被如何理解。由于 DAO 内的松散的网络结构,通常扮演信息枢纽,拥有最多信息的人(不一定是拥有最多权限,但通常高相关)他会具有权威,在 DAO 中,我们有贡献积分,在军队有军阶,这些都是某种程度的权威性,然而权威不一定代表专业与适任,这也是传统组织的问题,而在 DAO 内可以透过投票委托给专业人士来解决治理问题。

真诚本色是特别可以谈的,一个人之所以有领导力,在群体关系理论中他通常扮演着团队成员的集体投射,例如团队成员都很希望有一个人可以坚强起来去对抗敌人,对于那些真诚而且充满个人魅力风格的人,团队成员就会投射自己内心的那一部份到领导者身上,我其实很好奇的是,DAO  内的 vibe 落地变成项目的时后,那个 "众望所归的人" 是否可以成为大家 vibe 的投射呢?

适应能力就不用说了,这某种程度暗示着过于理想的人,他们没有干活的能力,在前面的权变理论已经谈了,真正的领导者通常是有很强的环境适应力,而非是很强的原则性的人,如果过于理想不切实际,也不会被视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9.适应力理论

由于 SeeDAO 是一个特别理想的 DAO,我在 (8) 和 (3) 中间谈的一些适应能力这部份,我刚刚想想觉得还是得进行一些展开,近代一位领导学家 Ronald Heifetz,在 1990 年代就谈到了 "适应力" 这块,适应力基本上可以着重在四个区分上面:

  1. 组织是否能区分领导和权威?

  2. 组织是否能区分技术性问题和适应性问题?

  3. 组织是否能区分权力与进展?

  4. 组织是否能区分性格和投入?

如果一个领导者他是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他基本上是能解决问题的,没有适应能力的领导者在于它没有真实的解决组织遇到的问题。一个有适应能力的领导者,不会在组织中将领导和权威混在一起,例如他不会说 "我是 10 年纪术大佬,相信我就对了!" 这样,而且他能区分技术问题和适应问题,当遇到一个新的难题,会敏锐发现这是整个组织文化要调整才能应对的问题,他不会简单认为就是安排个人,找个人填个坑就能解决,把它这样和技术性问题混在一起谈。

领导者如果有适应能力,他应该能区分组织得到的成果,有哪些是实质进展,哪些其实只是因为他拥有这个权力就能让组织达到这个目标。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应该把带领团队达到目标视为价值,因为达到目标本来就是你的权力,而应该把解决问题当做你的价值。其次,由于领导者通常会有比较强的性格,根据他的性格在组织中所做的行为,和领导者真正投入到解决问题上所做的牺牲,这也是要能作区分的。

10.领导发展理论

当然没有人天生是领导者,所以领导力要怎么发展起来呢?我觉得这点是特别特别特别重要的,尤其是在 DAO,我们希望组织能大量的涌出许多人牵头搞事情,那没有人天生是完美领导者,完美牵头人,势必会遇到需要改进的地方,那 DAO 是否有提供场域给这些牵头人能精进自己的牵头能力?这点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容错的空间。

在领导发展理论中,领导力在自我认知上有四个阶段:无意识的无法胜任、有意识的无法胜任、有意识的足以胜任、无意识的足以胜任。也就是说,一个追求成长的领导者,他表现很差,组织牵头能力很差,但是他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原因是他的团队成员、他获得的资源还是让他足以交付成果,但交付的过程让大家像是走过一趟地狱一样。那在项目结项的时后,你也评价不出来,东西也交付了,只是未来这个人提的任何的提案,大家可能都不敢吭声表态。

那我们在 DAO 内怎么让这样的人从没有意识到自己不足以胜任,到变成意识到自己无法胜任呢?当他如果发现他不适合做这件事,进而沮丧而退出社区,退出 DAO,这又是我们要的结果吗?我们是否有办法让他变得更好?还是就真的放弃掉?这都值得在 DAO 内讨论。

一旦他慢慢改进,他就有意识到自己能胜任工作,继续成为牵头人,然后不断的让社区正向循环,最后他自己与社区也不会认为他不能胜任,甚至不会感觉到他的领导力(因为这已经成为整个组织的文化了),这时候就近到无意识的足以胜任阶段。

11.变革型领导

一个近期的领导力研究,有在谈一种叫做变革型领导(或称作转型领导),我认为这个理论在 DAO 中特别重要!!!!!变革型领导的理论是起源于传统领导的检讨,传统领导力来自于一种交易,例如我是领导者,那其他人都是跟随者,那我不是领导者之后,等于我把我在这个位子的资源交易给了新的领导者,等于传统领导可以看成是一种交易型领导。

在 DAO 中,每个项目的牵头人的角度来看,的确是一种交易型的领导,是一个很经典的场景可以去考虑前面 (1) - (10) 的领导相关概念。然而在整个 DAO 里面不只项目和资源分配使用,也有兴趣小组,也有社区广泛的一种 vibe,也有市政厅,也有社区运营,也有新手村,也有很多大量 "软性环境" 中扮演领导者角色的机会。

变革型领导谈的就是领导者和追随者的界限没有那么明确,资源、能力上的分别也没那么大,甚至相处沟通上更加的平等时,要如何展现领导力呢?在变革型领导中,他核心的是 "促进追随着成长" 围绕这点有 3 个方面:

  1. 提升追随者们的积极信念

  2. 在他们心中建立不切实际的乐观信念

  3. 使他们相信自己有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

试想,在棒球比赛九局下半,投手快撑不住了,然后教练上来讲:"根据统计,在这个情况我们能赢的概率 0.03% ... " 这是多么蠢的事,教练应该是要给投手建立乐观信念、提升积极信念,让他们能应对困难。我认为这在 SeeDAO 非常欠缺,在社区太缺少这块积极信念,和乐观信念的提升,我个人认为中国文化也是有影响,我们不太习惯去鼓舞别人、喊出战歌(中国人通常会认为这很蠢),但这正巧是变革型领导特别需要,也是 SeeDAO 特别需要的。

12.涓流效应

领导力研究中有一块和教育是很像的,就是如何让整个团队的效率产出能提升,如果作为管理者,你关注的会是每个岗位或任务都有胜任的人能做,不适任就换掉,对于管理者而言,是关注 upside 的挑战。作为领导者,他更关注的是长期,关注的是团队综效,尤其是遇到 down-side 的时后组织是否有韧性还能恢复。

困难与讨战在团队中,首先是以放大某个成员的缺陷为优先,俗话说:"组织的短板就是所有成员短板最短的那个",要避免这个问题,领导者并非是要每个成员都去改善短板,而是要透过奖励和鼓励每个成员的优点,让这个优点更被显化的认识到,接着成员就会更加投入,仿佛对优点的鼓舞,涓流到这个成员其他的能力上。

举例来说,SeeDAO 当前短板可能是英文,我们海外输出不够多,作为管理者,他的思考就是找更多海外、英文能力佳的人来协助生产内容。而领导者关注的是,它能否鼓励社区已有的生产内容者(例如某个社区成员写的内容)鼓励他把内容写得更好,甚至帮助把他的内容分享给更多人看见,并鼓励他挑战写英文内容,这时候由于他的优点被鼓舞与激励了,涓流效应可能就会影响到他生产内容的其他方面,例如,他就会想办法去把内容国际化。

13.愿景 (Vision)

基于前面 (1) - (13) ,我们会逐步理解到领导力的展现包含的情感传递、自我认知、环境适应力,这些都再再说明领导者无法着重在 "术" 的发展,因为领导者是想让整个组织有韧性去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不确定性就代表此刻没有解法。而认知到这样的残酷事实,也是需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不能过度理想以为都不会有困难,而既然这么困难,别人为何要和你一起前近?这就需要情感传递,建立彼此的积极信念。

所以对领导者而言,首要就是提出 "愿景 vision",这边再次强调,愿景和我们中国人觉得的老板画饼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只是提出 vision,却完全没有前面的 (1) - (12) 的考量(这也是华人文化的习惯),那就是画饼。对于愿景,一般来说会包含 4 个部分:

  1. 一句话愿景:描述了组织存在的根本原因

  2. 长远的目标:野心勃勃但是可以踏实努力的有价值的目标,最好是只有 50% 机会成功

  3. 核心价值:这是组织行事最基本的和最神圣的准则

  4. 形象的描述:创造出一个能装进到人们脑袋的图像

对于我们来说,愿景就是建立数字城邦,这就是 SeeDAO 存在的根本意义,长远目标就是要能 onbaording 100 万华人进到 Web3,那这种做法你可以很土狗的去洗人数,但这绝对不是 SeeDAO 要的,所以接着就是 SeeDAO 的核心价值,他定义出我们处事的基本原则;最后就是形象的描述,你不能把愿景说出来之后就只是放在官网、放在宣传册,而是要有体系地去讲故事,去阐述这个愿景和每个人有什么关系,让人感觉到这个愿景的能量。

14.赋能过程

赋能 (Empowerment) 在企业管理领域是一个用到烂掉的词,烂到一个程度就是一些管理专家会逃避用这个词,赋能被重视是来自于 19 世纪初期的组织行为学大师 Follett 提出的理论,他指出赋能不是 "把一个人安到一个位子上干活" 的状态转变,赋能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

在他的赋能过程理论中,他基本上认为赋能是附图这样一个过程,这张图有点复杂,简言之就是四个阶段:

  1. 当你被赋能时(例如你被指派到一个岗位时),你会马上思考 (a) 你获得的信息 (b) 你对这件事的责任感、以及 (c) 你的积极信念

  2. 这三个背景信息将会帮助你思考,你有多少信心能完成任务(自我效能)你怎么评估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控制点)在这个赋能上你觉得你值不值得被赋能(自尊)

  3. 在推进的过程中,你会有满足感产生

  4. 但是真正让你被赋能之后,真真正正的产出,你创造独特的价值、你产生的绩效与成果,是来自于意识干预,怎么理解呢?简言之,长官会要你完成一件事,但怎么完成可能放手让你去做,这中间就存在 "模糊信息 (ambiguous information)",而正是这样的模糊信息,你可以自由的去讨论与定义,然后完成任务,你才有独特的价值感。

因此在赋能过程理论中,认为 "模糊信息是成长的机会" 我们可以对应前面的 (11) 变革型领导,我们要让追随者能成长,而正好是在赋能过程中,这样的模糊信息能让追随者感觉到自身独特价值。

而在 DAO 中,由于存在 "提案" 这一个环节,你某种程度可以把 DAO 中的提案看成是赋能过程理论中的 "意识干预",就是我主动有意识的想要去干预一件事,而这件事建立在我的自我效能、控制点和自尊之上。所以我为什么会经常在许多重要会议上,经常谈 SeeDAO 的战略需要落实到一个生产线:愿景-战略-课题,因为当你定出一个课题,他基本上代表的是一种模糊信息,达成的方式有千千百百种,欢迎大家提案来满足。

如果你没有这样的生产线,你就丢出一个愿景,我要成为 100 万人的数字城邦,欢迎大家提案来努力,大家获得的信息太少,大家没办法对这么大的事情产生责任感,他没有积极信念能努力,连带他没有信心完成(没有自我效能)没办法评估成功失败(没有控制点)不觉得自己值得被授权做这件事(没有高自尊水平)。

15.赋能悖论

延续赋能过程理论,赋能悖论在探讨的是,如果赋能过程真的如同前面这样的流程,你会发现 "赋能" 这个行为本身就与赋能过程理论相违背。为什麽呢?因为你今天如果能赋能,某种程度你一定是权力比另一方更大,你才能赋能给他,当地位不对等的时后,你很难让被赋能的人,拥有足够高的自驱力去完成,大家都想揣摩上意,不敢随便去把自己带入到被赋能的事物之中,连带上图中的 2, 3, 4, 5 都不容易做到。

Follett 的建议有点双关语,他认为领导者的重点不是在 "赋权",而是在于他赋权给团队成员之后,要帮团队成员扫除掉赋能过程中的障碍。如果切换到 DAO 的语境之中,作为能投票支持提案通过,给予提案预算、给予提案品牌授权,某种程度上就是 DAO 给予了一群人 "赋能" 了,接下来就是监督与督促。

Follett 他就会认为,这样不对,你赋能给他之后一直监督与督促,就是犯了赋能悖论,你重点不应该着重在赋能 (= 我已经让你去做了!) 这件事,而是你应该要去帮助他扫除障碍,项目推进中他们怎么评估自己办不办得到?他们怎么定义自己项目的成功与否?他是否觉得这件事非他做不可?若没有,我要怎么帮他们扫除障碍,然而在 DAO 之中,又有谁能给与这样的领导支持呢?如果是群众授权,群众怎么给予支持?这都值得在 "去中心化" 语境下深思。

16.X 理论与 Y 理论

X, Y 理论是很有名的组织行为学理论,他们基本上分别假设组织中的人做事的动机是来自于消极还是积极:

  1. X 理论认为,成员做事是基于消极信念,大家都会懒惰、自以为是、安于现状,所以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强硬的监督与督促,让大家都能同步在一个步调上面

  2. Y 理论认为,成员做事是基于积极信念,大家都自觉勤奋、努力工作,大家都很好的自律,都能努力交付成果,并且还会做更多于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情

针对 X, Y 理论的研究成果是,无论你认为 X 对还是 Y 对,领导者最终都会得到你要的结果。领导者如果认为组织是 X,就采取相应的措施,那组织成员就真的会像 X 一样,然后反过来加强领导者认为组织就真的是 X,依此循环、自我实现预言。反之,如果领导者认为组织是 Y,采取相应措施,那组织成员就会像 Y,然后又反过来加强。

关于 X, Y 理论之争,在 DAO 语境也是特别适合探讨的,在线上、DAO 的协作环境中,我们基本上会假设无效沟通、无效协作是高的,因为一个人随时都可以退出 DAO,不像传统组织有很强的现实绑定,你跑不了。如果我们已经事先这样假设了,是否我们等于已经预先认为 DAO 是 X 理论,反而我们会自我实现预言呢?若不,那 DAO 的领导者又凭什么认为 Y 理论适用于 DAO 呢?

17.霍桑效应

我觉得在去中心化语境 + Web3 语境下谈霍桑效应特别有意思,霍桑效应是这样:曾经有人在一个叫做霍桑工厂做实验,想要看工人在什么条件下会影响生产效率,结果发现不管怎么测试,工人生产效率都特别高。后来经过许久才发现,原来是被选上做实验的工人,觉得能参与这样的测验非常荣耀,因此无论条件怎么改,被选中的工人都格外认真的工作。

如果在 Web3 语境之下,我们知道 DAO 可以透过很多经济手段(发积分、给 U 支持)帮助大家完成事情,但是霍桑效应告诉你说,团队成员比起物质奖励,他更在乎那份被关心的感觉,那是否反而 DAO 内很多的经济手段,会让人觉得有压力呢?或许霍桑效应某种程度解释了为何公会可能是大家更愿意经常性参与的地方,因为在公会有更多非经济手段的社交奖励。

同时,在去中心化语境之下,是否 DAO 也是一个霍桑工厂?如果 DAO 是一个霍桑工厂,去中心化语境之下我们要怎么设计机制让大家感觉到被关怀?让大家感觉到荣誉感,我们都知道在国家等级常常会谈荣誉、光荣、爱国等概念,那在数字城邦的概念之下,这种荣誉、光荣感,怎么在全 DAO 层面去实现呢?这些都有必要去尝试回答。

18.皮格马利翁效应 (自我实现预言)

延续 (16) 的研究结果,在近代领导力研究中,就特别关注所谓的 "领导者有高期望就能创造高水平,低期望创造低水平" 这样的概念,基本上就是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领导力中,这基本上关注的是领导者怎么创造这样的环境。通常来说可以分成 5 个循环步骤:

  1. 领导者的假设与期待

  2. 基于假设与期待,领导者会产生行为

  3. 基于这些行为,会给组织环境带来改变

  4. 而组织环境的改变,就会造成组织成员行为的改变

  5. 组织成员行为的改变,就会巩固和验证了领导者的期待和预期,进而更加强整个循环

我认为这个循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领导者很重要的就是自我认知,他必须认知到自己基于什么假设和期待,导致他自己采取了什么行为,而他必须观察到组织中改变、感受到组织成员的改变,而他更重要的就是!!他要跳出这个圈圈,他要知道就是他的假设和期待,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而非是这样的结果验证了他的假设!

所以这又回到前面提到的,领导者不能有太多条条规规原则性的东西,他如果有很强的原则性,可能就是来自于他过去基于自我实现预言得到的验证(看吧!我就说吧!云云这样的言辞),我认为如果没有办法做到这几步骤的自我觉察,会是一个不合格的领导者(或许姑且可以作为一个管理者)。

19.部落领导学

我自己在大学时期参与领导力研究的时后,我主要的研究主题是部落领导学,这个主题我非常喜欢,他探讨的无形之中的领导力,连续 2 年我做了这个主题 6 份深入报告,这也成为我过去 10 多年来我内心主要的领导力框架,无论是在我的工作或任何业余组织之中,我几乎都是采用部落领导学在思考问题。

Tribal Leadership 这个概念是在 2008 年的时后由一个学者在历经 8 年研究 24 家大型企业提出的,他指出,在 20-150 人左右的部落之中,基本上存在好多个群体,这些群体分别分布在 5 个阶段:

  1. 觉得我很烂:他们在组织中充满敌意、我行我素与自以为是,在组织中感觉不到意义。

  2. 觉得我们很烂:他们在组织中袖手旁观、冷漠被动,通常都在潜水,他们只求在组织中明哲保身。

  3. 觉得我最棒:这类人在组织中通常很有自信,然后觉得组织在其他方面都比不上他,通常会认为组织整体落后,而他又得不到足够多的资源,在组织中通常有较强的个人色彩。

  4. 觉得我们很棒:这种人通常在组织中以团体荣誉为最高目标,在许多组织内需要调解纠纷的地方来来往往,并且联系了整个组织中分散的群体,把大家绑定在一起。

  5. 觉得世界很棒:这群人通常将组织的愿景视为依归,执着于在精神层面的愿景与目标的落实,并不会特别在组织中有割裂的群体感,会对组织有一种整体感。

部落领导学指出,如果你能视别出你在的群体中在哪一阶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通常是对话与沟通工作),你就会成为那个群体的领导者(而且不需要任何的岗位头衔,你就会成为实质的领导者),而成功的领导者会让群体往下一个阶段迈进,而到下一个阶段之后,可能会有另一个人更适合担任下一阶段的领导者,领导力就会在群体内与群体之间互相流动。

我认为在 DAO 中也很适合去视别出内部个体群体在哪一个阶段,我非常喜欢这个模型,屡试不爽,任何大型组织都能视别出这五类,通常占比也是神奇的依照:1-2% - 1/4 - 1/2 - 1/4 - 1-2% 这样的比例。在部落领导学中,他认为领导力的展现就在沟通,但是你得搞清楚你在对第几阶段的群体沟通,要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20.20 个领导概念的总结

这 20 个领导概念,我大体上可以分成 3 个部份,在前面 1-10,我在铺陈的就是领导者要有愿景 (vision),同时这个愿景和理想主义那种原则性极强不同,这个愿景是充满操作性的,而领导者要体认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并且内心要架起这样的框架。

在 11 开始到 14,我在谈的是领导者怎么放手让组织成员去做,但又不会让他们手足无措,赋能悖论是最核心的,领导者重点不是赋能,而是在赋能之后帮赋能过程解决障碍,也就是不是说你找到一个萝卜给他安一个坑就好。

在 15 到 19,我在谈的是领导者必须要有极高的自我觉察能力,绝对不要轻易对团队成果做出结论,领导者需要知道他的假设与行为无论如何,都会反馈到自己身上,绝对不能以反馈作为验证自己领导带人的技巧做背书。

简言之,我截至目前为止的思绪整理下来,就是三个方面:

  1. 领导者得认识到愿景的操作性,怎么构思愿景

  2. 领导者得了解赋能过程,以及他作为领导者的工作是什么

  3. 领导者得了解自我实现预言,警惕任何自以为是的领导行为

然后在搭配 DAO 里面特殊的情境做考量,大概如此吧,大概我目前思考就到此。

作者:Ricky

排版:小空

审核:suannai

Subscribe to SeeDAO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directly to your inbox.
Mint this entry as an NFT to add it to your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This entry has been permanently stored onchain and signed by its creator.